等你,在查令十字街……

「查令十字街 84 号」

Posted by YEY on December 24, 2017

书名:《查令十字街84号》

作者:【美】海莲·汉芙

推荐指数:9.2

其实去年在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中了解到这本书后就买了回来,说来惭愧,这本被称为“爱书人的圣经”的书在书架上被我搁置了一年多,直到前几天才决定开始看,本以为会用好几天时间看完,结果从晚上十点到凌晨一点三个小时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

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本书信集。

故事始于一九四九年的十月,时年三十三岁依然单身的美国纽约女作家 海莲·汉芙(Helene Hanff) 偶然在《星期六文学评论》上看到了位于英国伦敦中西二区查令十字街84号的 马克斯与科恩书店(MARKS&CO.) 刊登的一则“专营绝版书”的广告,迫于经济压力而总买不到想读的书的海莲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向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寄了一封信并附上了一份书单。很快,海莲收到了书店的回信,信中店家满足了海莲所附书单中三分之二的心愿,信的落款是“马克斯与科恩书店 FPD 敬上”。从此之后,海莲时常向书店写信寻求一些小众难寻的绝版书籍,几封书信往来后,她得知一直与她通信的FPD 其实是时年四十一岁的书店经理 弗兰克·德尔(Frank Percy Doel)

当性格活泼、鬼灵精怪的海莲刚刚遇上这个工作尽责、 严谨古板的英国绅士时,大概没想到这样的书信来往一写就是二十年。海莲个性直率,不拘小节,对于书有着自己独特的品味,对于心仪的书她如数家珍,丝毫不吝惜溢美之词,而对于她眼中的劣作则会在信中不留情面地批判讽刺。在与弗兰克渐渐熟悉之后,她经常会在信中戏谑捉弄这位敦厚的英国绅士,对于让弗兰克帮她找书这件事也时常显得理直气壮。而弗兰克总是温和而耐心地回应,并竭力帮她寻找书单中列出的那些古怪稀奇的绝版书,有时候碰上一些特别稀有的书,花上三四年的时间去搜寻也是常有的事。

彼时英国正处于二战后的恢复期,人们的生活物资极其匮乏,全靠政府分配与私下里的黑市交易。海莲从楼上的邻居女孩的英国男友布莱恩那里得知情况后决定为书店的店员们寄送一份食物包裹作为圣诞礼物。起初,书店的其他店员们都将弗兰克视为唯一可以给海莲回信的人,但随着海莲经常寄送包裹过来,心怀感激的他们也开始私下给海莲写信,甚至连弗兰克的妻子诺拉和他们八十多岁的邻居老太太也加入了进来,书信的内容也从最开始的单纯询问书籍慢慢扩大到各种生活日常,当然,有关书的对话依然是其中绝对的主题。在信中,海莲透露出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前往伦敦去探寻英国文学的愿望,而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店员们也都热切期盼着能够早日见到这位来自大洋彼岸素未谋面的恩人,弗兰克更是在回信中说道:

“我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回报您对我们的不断付出。我所能做的,只是当您确定访问英国时,橡原巷37号将会有一个房间,可供您无限期地住宿。”

当然,无论是海莲,还是弗兰克以及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店员们,他们内心其实都对对方充满了感激之情,海莲在信中也表示:

“我打心里头认为这实在是一桩挺不划算的圣诞礼物交换。我寄给你们的东西,你们顶多一个星期就吃光抹净,根本休想指望还能留着过年;而你们送给我的礼物,却能和我朝夕相处,至死方休;我甚至还能将它遗爱人间而含笑以终。”

在海莲为了伦敦之旅努力工作攒钱期间,她从旅居伦敦的好友玛克辛的信中了解了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模样:

“这是一间活脱从狄更斯书里头蹦出来的可爱铺子,如果让你见到了,不爱死了才怪。

店门口陈列了几架书,开门进去前,我先站在外头假装随意翻阅几本书,好让自己看起来像是若无其事地逛书店。一走进店内,喧嚣全被关在门外。一阵古书的陈旧气味扑鼻而来。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形容:那是一种混杂着霉味儿、长年积尘的气息,加上墙壁、地板散发的木头香……店内左手边有张书桌,坐着一位年约五十、长着一只贺加斯式鼻子的男士。他站起身来,操着北方口音对我说:‘日安。’我回答说我只是随意逛逛,而他则有礼地说:‘请。’

极目所见全是书架 —— 高耸直抵到天花板的深色的古老书架,橡木架面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虽已褪色仍径放光芒。接着是摆放画片的专区 —— 应该说:一张叠放着许多画片的大桌台。上头有克鲁克香克、拉克姆、斯派和许许多多我叫不出名字的英国插画家的美丽画作;另一边还放着几叠迷人的古旧画刊。

我在店内待了约莫半个钟头光景,期待着你的弗兰克或是哪个女孩儿翩翩现身。不过,因为我到达时已过了一点钟,我猜他们全都外出用餐去了,而我又不能待太久。”

马克斯与科恩书店旧址(MARKS&CO, 84 Charing Cross Road)

然而生活总是事与愿违,由于牙齿健康问题,海莲原定于一九五三年的英伦之旅却因为看医生花掉了之前的积蓄只能往后一延再延。她在信中向弗兰克抱怨:

“我们活在一个诡异的世界——这么漂亮,又能终生厮守的书,只须花相当于看场电影的代价就能拥有;上医院做一副牙套却要五十倍于此。”

就这样又过了三年,海莲第二次计划于一九五六年的访英之旅却又因为公寓楼搬迁购置新家具而作罢。

日子一天天过去,直到一九六九年的一月,海莲收到了一封来自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秘书琼·托德的信,她才得知弗兰克已经于一九六八年的十二月二十二日去世了,随后她给弗兰克的妻子诺拉寄去了一封慰问信(注:书中并未收录此信),诺拉在回信中初次向海莲坦诚了自己的内心:

“我真希望您在弗兰克在世时能够与他见面,并亲自结识他本人。

……

不瞒您说,我过去一直对您心存妒忌,因为弗兰克生前如此爱读您的来信,而你们俩似乎有许多共通点;我也羡慕您能写出那么好的信。弗兰克和我却是两个极端不同的人,他总是温和又耐性;而因为我的爱尔兰出身,我的脾气总是又倔又拗。生命就是这么爱捉弄人,他从前总是试图教导我书中的知识……我现在好想念他。

孩子们都很懂事,我为此深感欣慰。像我这样要一辈子孤寂以终的人想必大有人在吧。

希望您能原谅我的字迹潦草。

祝福您


诺拉


我盼望有一天您还是能来造访我们,两个孩子都很想见见您。”

书的结尾海莲的最后一封信定格在了一九六九年的四月十一日:

“大概因为我长久以来就渴望能踏上那片土地……我曾经只为了瞧伦敦的街景而看了许多英国电影。记得好多年前有个朋友曾经说:人们到了英国,总能瞧见他们想看的。我说,我要去追寻英国文学,他告诉我:‘就在那儿!’

或许是吧,就算那儿没有,环顾我的四周……我很笃定:它们已在此驻足。

卖这些好书给我的那个好心人已在几个月前去世了,书店老板马克斯先生也已经不在人间。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根据维基百科记载,在弗兰克去世两年后,一生穷困潦倒的海莲终于在一九七一年的夏天应出版商之邀踏上了英国——这片在她心中魂牵梦绕了二十多年的土地。只是,此时的伦敦经过六十年代摇滚乐与七十年代初期的朋克崛起的文化冲击,维多利亚时代的情怀早已不再,而那些痴迷于昔日文化与二手书店的怀旧之人心中最后一片净土——查令十字街也日渐凋敝,而此时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也已是物是人非、人去楼空。关于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结局,在书的封底上亦有一段文字记录:

“马克斯与科恩书店

1920年代,这家古旧书店由本杰明·马克斯与马克·科恩在伦敦共同创立,1930年迁至查令十字街84号。书店除了因与海莲·汉芙的书缘闻名之外,还接待过查理·卓别林、萧伯纳等诸多名人。1977年,该店因主事者陆续亡故而歇业,之后店面多次易主。现在,店门口外镶嵌着一面铜铸圆牌,上头镌着:‘查令十字街84号,因海莲·汉芙的书而举世闻名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原址’

英国,伦敦中西二区

查令十字街84号

MARKS&CO.

84, CHARING CROSS ROAD”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生活不是电影,故事的结局并不圆满,甚至充满遗憾。海莲曾经在写给弗兰克的信中说:

“弗兰基,这个世界上了解我的人只剩你一个了。”

弗兰克在查令十字街84号默默等待了二十年,却直到去世也没有等到海莲的到来。而在弗兰克过世后,海莲的生活亦不再有“云中谁寄锦书来”的期待,徒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萧然。可若非这样,书中的那些原本并非写给他人看的信件,或许永远不会面世。而正因如此,书的扉页上 “纪念 F.P.D” 这几个字才有了意义,这段跨越了半个地球长达二十年时光的书信情缘才更显珍贵动人。我想起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结尾处的海边长椅上镌刻的一段文字:

“TO LIVE IN HEARTS WE LEAVE IS NOT TO DIE.(只要我们住在对方心里,死亡就不是分离。)”

也许旁人在此讨论海莲与弗兰克两人之间是否存在爱情已经没有太大意义,她知道在这世上有一个人足够了解她,他们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作为笔底知交,虽然素未谋面,却曾经在二十年的书信来往中分享过彼此的人生,便已足够。而关于海莲的结局,在本书的一篇序言中有这样一句话:

“海莲·汉芙,一九一六年四月十五日出生,一九九七年四月九日去世。终身未嫁。”

再见,查令十字街84号。

如果,这是最后一封信,让我以吻封缄。

如果,一切还能重来,我在查令十字街84号等你……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自:YEY 的博客 同时保持文章内容的完整和以上声明信息!